单项选择题
1.我国《民法典》第185条规定:“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从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看,该规则中的行为模式是( )。
(A)可为
(B)应为
(C)勿为
(D)当为
【正确答案】C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逻辑结构分为:可为、应为、勿为。这里的行为模式为“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属于“勿为”。
2.在法理学讨论课上,学生甲、乙、丙、丁分别表达了对法律权利和义务的看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
(A)甲认为,权利的实现离不开义务的履行
(B)乙认为,有些权利和义务可以放弃或转让
(C)丙认为,权利和义务均可表现为作为与不作为
(D)丁认为,权利和义务的法定受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
【正确答案】B
【试题解析】 一般情况下,法律允许权利主体放弃或转让,但是义务必须履行。乙的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3.某省会城市的人大常委会根据相关法律制定了《城市桥梁隧道安全管理条例》。从我国法律渊源角度看,该规范性法律文件属于( )。
(A)行政法规
(B)部门规章
(C)地方性法规
(D)地方政府规章
【正确答案】C
【试题解析】 地方性法规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本地区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法定权限内制定发布的适用于本地区的规范性文件。题干中某省会城市的人大常委会所制定的《城市桥梁隧道安全管理条例》属于地方性法规。
4.下列关于法律与道德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法律与道德的调整对象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
(B)法律至上的法治原则排斥道德在审判中的运用
(C)法律只强调程序正当性,道德则注重实体正当性
(D)法律是最高限度的道德,因而守法是高尚的行为
【正确答案】A
【试题解析】 道德和法律对社会生活的调控范围具有一种包容关系,道德包容法律,因此二者在调整对象方面有交叉重合关系,特别是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公共领域,A选项说法正确。法德合治是法治原则之一,必须遵循,不得排斥,B选项说法错误。法律不只强调程序正当性,同样强调实体正当性,C选项说法错误。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而不是最高限度的道德,D选项说法错误。
5.坚持立法公开,保障公众参与。这主要体现的立法原则是( )。
(A)科学原则
(B)合宪原则
(C)人权原则
(D)民主原则
【正确答案】D
【试题解析】 立法的民主原则,是指在立法过程中,要体现和贯彻人民主权思想,集中和反映人民的智慧、利益、要求和愿望,使立法机关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立法的民主原则包括: ①立法内容的民主,即立法必须从最大多数人的最根本利益出发,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体现人民的意志。 ②立法过程和立法程序的民主性,即:一是要求立法主体的组成要民主,二是立法过程要公开,三是立法主体的活动要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6.法学教授刘某结合我国现行相关法律,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条款进行解释。该法律解释的方法属于( )。
(A)目的解释
(B)体系解释
(C)文义解释
(D)历史解释
【正确答案】B
【试题解析】 体系解释又称系统解释,是指通过分析某一法律规范在整个法律体系和所属法律部门中的地位和作用,来揭示其内容和含义。这种解释之所以必要,是因为每一个法律规范都是统一的法的整体的一部分,也是某一法律部门的一部分。它是在与相关法律规范的相互配合下发挥作用的。因此,要正确了解和适用某一法律规范,就必须同其他法律规范联系起来理解,以便更好地了解它的真实内容和含义。
7.下列关于我国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时不得违反法律程序
(B)司法权由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行使
(C)司法活动不受任何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监督
(D)司法机关必须正确适用法律,不得滥用职权
【正确答案】C
【试题解析】 坚持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原则,并不意味着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可以不受任何监督和约束。司法权如同其他任何权力一样,都要接受监督和制约。对司法权的监督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司法权要接受党的领导 ……此处隐藏48611个字……行有困难的问题进行解释,赋予比较概括、原则的规定以具体内容。 (2)通过法律解释适应变化了的新的社会情况。法律调整应当与社会现实相协调,应当随社会的发展而赋予某类行为以相应的法律意义,做出适合社会发展的评价。 (3)对适用法律中的疑问进行统一的解释。包括:一种情况是在适用法律过程中对具体法律条文理解不一致,通过解释,统一认识,正确司法;另一种情况是为统一审理标准,针对某一类案件、某一问题或某一具体个案,就如何理解和执行法律规定而做出的统一解释。 (4)对各级法院之间应如何依据法律规定相互配合审理案件,确定管辖以及有关操作规范问题进行解释。 (5)通过解释活动,弥补立法的不足。
65.结合法理学和宪法学中的权力监督与制约原理,论述我国《监察法》制定的法治意义。
【正确答案】权力制约与监督原则,是指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它既包括公民权利对国家权力的制约,也包括国家权力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权力制约与监督原则在我国宪法中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得到体现: ①人民对于国家权力的监督制约。人民代表大会是由人民选举的代表组成的,而国家监察委员会由全国人大产生,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接受其监督。 ②公民权利对国家权力的制约监督。 ③国家机关内部自上而下的制约监督。 法治意义: 第一,制定《监察法》是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决策部署的重大举措。 第二,制定《监察法》是坚持和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领导,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系的必然要求。 第三,制定《监察法》是坚持党内监督与国家监察有机统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监察道路的创制之举。 第四,制定《监察法》是加强宪法实施,丰富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