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1、如何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邓小平提出对外关系指导方针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如何理解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4、党代表资格在何种情况下会被终止?
5、《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是何时签订的?
6、党的组织纪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7、党章修正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作了哪些充实和完善?
8、1999年我国在航天领域有什么重大突破?
9、实践好“四种形态”,纪委应从哪些方面不断改进纪律审查工作?
10、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是何时作出的,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11、如何全面理解工作作风的内涵?
12、为什么一部分农民不愿意缴纳“新农保”?
13、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产生的新一届国家领导人有哪些?
14、民主评议党员工作的实施步骤是什么?
15、拖拉机使用中有哪些操作误区?
16、世界经济面临怎样的发展趋势,应如何把握?
17、党的纪律处分工作应该坚持哪些原则?
18、奥运火炬是何时首次在珠穆朗玛峰峰顶点燃的?
19、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是什么?
20、怎样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答案:
简答题
1、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两个务必”,坚决惩治腐败,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2、1989年至1990年,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同志的几次谈话中,反复阐述了看待国际形势、处理对外关系的重要方针: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
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这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举措,对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第一,结构性就业矛盾是现阶段就业面临的突出矛盾。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解决好我国超大规模的就业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这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由于产业结构升级、区域经济格局调整、教育培训体制改革滞后等因素叠加,导致现阶段结构性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比如,劳动力就业市场“招工难”与“就业难”两难现象并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错配,“硕士博士满街跑,高级技工难寻找”,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等。总体来看,结构性就业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一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性错配。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而相应的教育培养结构滞后于经济社会需求的实际变化,部分专业的大学生供过于求和紧缺专业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二是隐性失业显性化。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煤炭、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等,使部分地区、企业下岗人员增多,下岗人员的职业技能不适应再就业岗位的需要,隐性失业情况严重,就业质量下降。三是传统行业中低端就业岗位减少。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机器换人”、“智能制造”等方式转型升级,或者低端产业转移外迁其他地区,导致制造业中低端就业岗位大量消失。四是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比较严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技能劳动者数量只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1/5,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6%;同时,近年来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1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1以上。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严重不足,技工短缺现 ……此处隐藏34189个字……、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重要内涵。在经济发展中,要尽可能减少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强度和能源消耗强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废弃物产生。积极发展节能产业,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动矿产资源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壮大可再生能源规模。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第五,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要努力形成同传统工业文明那种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大量占用自然空间不同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发展方式。在现代化建设中,要尽可能集中集约利用国土空间,减少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提高能源资源消耗少、污染排放少的产业以及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充分利用节能减排技术和生产工艺进行生产制造;倡导和推行绿色消费、低碳消费、适度消费。
第六,实施官员损害生态环境“终身追责”。2015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意见》明确要求,“严格责任追究,对违背科学发展要求、造成资源环境生态严重破坏的要记录在案,实行终身追责,不得转任重要职务或提拔使用,已经调离的也要问责。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不力的,要及时诫勉谈话;对不顾资源和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领导责任;对履职不力、监管不严、失职渎职的,要依纪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监管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