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收藏 

基础信息

试卷类型
全真试卷
试卷年份
2012
试卷解析
有解析
关 键 词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思想政治

内容预览

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的东西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作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完美之外,还因为: ( )
(A)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
(B)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
(C)人不仅有直觉还有想象
(D)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
【正确答案】A
【试题解析】 D选项高等动物也有感觉和心理,并不是人所特有的。选项B和c本身观点正确,但是与题意无关,所以不选,用排除法可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
2.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这里蕴含的辩证法原理是: ( )
(A)肯定中包含否定
(B)量变引起质变
(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D)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
【正确答案】B
【试题解析】 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体现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研读题干可以明显看出其反映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量变引起质变。正确答案是选项B。
3.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雇佣工人进行劳动并支付相应的工资。资本主义工资本质是:( )
(A)工人所获得的资本家的预付资本
(B)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D)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正确答案】B
【试题解析】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雇佣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商品,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实质上就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货币转化形式。但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却掩盖了工人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之间的区分;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这一假象,工人似乎得到了他的劳动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的实质被掩盖起来了。马克思透过资本主义工资这一假象,科学地揭示了工资的本质,强调“工资不是它表面上呈现的那种东西,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掩蔽形式。”因此,正确选项B。
4.2011 年9月以来美国爆发的“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中示威 富人1%者打出“我们是99%”的标语,向极富阶层表示不满。漫画所显示的美国社会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制度下: ( ) http://rang.vipexam.org/images/2012q2/ct_kpz2012_kpchoose_0004_20125.jpg
(A)劳资冲突的集中表现
(B)生产社会化的必然产物
(C)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
(D)虚拟资本泡沫化的恶果
【正确答案】C
【试题解析】 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而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无产阶级则只占有少部分社会财富。随着资本积累,必然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即一极是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另一极是多数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较小部分。本题漫画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极分化问题,资本主义两极分化是由于资本积累的规律,即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C。
5.毛泽东曾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谈到调查研究有两种方法:一是走马看花、一是下马看花。走马看花,不深入,还必须用第二种方法,就是下马看花,仔细看花,分析一朵花。毛泽东强调 “下马看花”的实际意义在于:
(A)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要有先进理论的指导
(B)运用多种综合方法分析调查研究的材料
(C)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适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
(D)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实际,才能找出规律
【正确答案】D
【试题解析】 题干中的“下马看花” ……此处隐藏52947个字……)软实力包括政府效能、国家和民族的内聚力、政策目标的合理性、道德向心力、独特文化价值等。通过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示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人民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注:如果考生结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答,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题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内容沿袭了2011年试题风格,是典型时政+当代+毛中特的综合化命题。时政可以链接时政热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涉及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等内容。当代部分涉及综合国力考点。毛中特部分涉及中国的和平发展和构建和谐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多个知识点。最近几年考研最后一道分析题,没有孤立的考某一国家的政治与经济的变化,一直考的都是与中国密切关系的重大政治、经济、文化的问题,也是我反复给大家总结的原则“站在中国环扫世界”。例如2010年考了“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话题;2011年考了“中国地位论”、“中国责任”和真实的中国。2012年考的实际上是“中国崛起”的话题,考查中国崛起后,如何处理对外关系,不会走国强必霸的老路,通过形象片,宣传中国,展开公关,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建议2013年考生要把握这一特点,2013年考研最后这道题目,应该还是这种命题模式,平时要注意关注此方面的热点。
 

阅读全文

阅读全文

下载文档

下载word文档

相关试卷

提示声明

  • 免责声明:本站资源均来自网络或者用户投稿,仅供用于学习和交流: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温馨提示:本文属于积分文章,需要充值获得积分或升级VIP会员,也可在会员中心投稿获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