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
1.孟子针对道义的修养提出了著名的“养气”说。“养气”就是培养道德力量的过程,从而达到( )的境界。
(A)“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万物皆备于我”
(D)“泛爱万物,天地一体”
【正确答案】B
【试题解析】 孟子提出的所谓“养气”,强调的是人的内心道德修养功夫,也就是人的内在品德的“充实”之美,“养气”需要“配义与道”,长期修养锻炼,才能达到“至大至刚”的境界。《孟子·滕文公下》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不受任何环境的干扰,威胁、利诱无法改变其操守,这种豪迈气魄,对于封建社会中正直知识分子的砥砺气节是很有鼓舞力量的。
2.在综合考察了孔子、孟子、董仲舒、扬雄等人的相关论述后,韩愈提出了“性三品”说。下列关于“性三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性”是与身俱来的先天本质
(B)“性”分为上、中、下三品
(C)“性”的内涵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五德
(D)“性”具体表现为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情绪
【正确答案】D
【试题解析】 “性三品”是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分为三等的理论。西汉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韩愈把人性看成是人与生俱来的先天本性,人性中所具有的仁、义、礼、智、信这五种道德品质,在三品中的比重各不相同,上品之性具有仁而行于其余四者;下品之性反于仁而违背其余四者;中品之性仁有不足,其余四者也杂而不纯。“接于物而生”的情,包括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
3.(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记事始于汉高祖,止于王莽末年,全书由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组成,是《史记》之后史传散文的又一个高峰。
(A)《左传》
(B)《战国策》
(C)《国语》
(D)《汉书》
【正确答案】D
【试题解析】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中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由唐朝颜师古释注。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4.下列自然资源,全部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
(A)石油、森林、煤炭、太阳能
(B)阳光、土地、水、草原
(C)铁矿、天然气、铀矿、阳光
(D)森林、水、天然气、铁矿
【正确答案】B
【试题解析】 可再生资源,指可以重新利用的资源或者在短时期内可以再生,或是可以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生物资源(可再生)、土地资源、水能、气候资源等。选项中的“石油”“铁矿”“铀矿”“天然气”都是非可再生资源。
5.《译者的隐身》的作者是( )。
(A)韦努蒂
(B)巴巴
(C)赛义德
(D)伯尔曼
【正确答案】A
【试题解析】 《译者的隐身》是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的一本代表作。作者在书中只追溯了以通顺为目标的“本土化”(domestication)翻译理论以及作者所赞成的“异化”(foreignization)翻译理论的由来和发展。作者写本书的目的是呼吁对现存占主导地位的本土化翻译理论发起挑战,倡导革新。
6.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的有关译论,几乎涉及了翻译问题的各个重要方面,并且都是非常深刻的,他论述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没有涉及的是( )。
(A)翻译的目的与宗旨
(B)关于“直译”与“硬译”
(C)指出文学翻译“不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的变异”
(D)关于翻译的语言 ……此处隐藏17242个字……展低碳经济,主要是结合我国实际和发展战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设立碳基金,激励低碳技术创新;制定相应政策保障机制,营造低碳经济环境;建设低碳城市,建立区域性低碳经济示范区;以低碳金融体系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广泛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意识;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以保证我国经济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试题解析】 “低碳与经济社会效益”是关系型命题。关系型命题作文要在把握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找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梳理出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如对立统一关系(指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如“自由与纪律”)、是非取舍关系(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如“偏见与关爱”)、并列关系(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如“和而不同”)、条件关系(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条件关系,也有可能几个要素间互为条件。如“人文素养与发展”)、并非绝对关系(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名师与高徒”)等。“低碳”和“经济社会效益”之间是一种条件关系,即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促进经济社会效益发展。关系型话题作文在突出二者关系的同时,还应该有所侧重,要分清楚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要善于敏锐地捕捉重点,敢于突出重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